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世界观速讯丨南昌:织牢织密基层医疗“网底” 守护乡村振兴“健康线”

2023-03-06 13:31:54    来源:凤凰网江西频道

来源:南昌日报 全媒体记者 高晖 文/图

乡村医生为群众测量血压


(相关资料图)

农村群众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有序开展

上门为群众进行血氧测量服务

幽兰镇潭林村赣商爱心卫生计生服务室完成标准化建设

日前,《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意见》中明确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村卫生室作为三级网络的“网底”,其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群众看病就医等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近年来,我市按照“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医改工作思路,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让广大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好防病,从源头上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不断织牢织密基层医疗“网底”,守护乡村振兴“健康线”,使得健康南昌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底色更亮。

强体系

切实筑牢基层卫生服务“网底”

村卫生室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网底”,也是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市将村卫生室建设作为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加大资源投入,突出标准引领,推动提档升级,接续实施村卫生计生服务室标准化建设工作,在补齐标准化建设短板的基础上,全市村级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过去看个病总要跑到镇医院,现在村卫生室环境和设备也好了,随时能在村卫生室看病、配药,这些年儿女不在身边多亏了曹医生。”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村民黄全友高兴的说。黄全友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村卫生室为他建立了健康电子档案。“打开电脑就能看到老黄的血压变化动态,为他适时调整用药品种和药量。”上坂村卫生室医生曹和槐说。

这是我市夯实基层卫生服务“网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为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市明确了村卫生室的建设标准,按照《江西省村卫生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赣卫基层发〔2015〕1号)要求,科学规划设置村卫生室,进一步提升了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推动了村卫生室基本建设提档升级,并在全市范围内,对照公有产权、“八室一间”的建设标准,实施了村卫生服务室标准化建设工作,使村卫生室“空白点”动态清零,实现了村民基本医疗有保障。

同时,我市坚持制度体系建设与解决突出问题有机结合,实行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推动“大基层”试点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5123万元,共新建改建村卫生室373个,全市公有产权标准化的村卫生服务室建设覆盖到了90%以上的行政村。

“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基层医疗机构,完善科学服务体系,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有力举措,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实现健康南昌的有效抓手。”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行政村1149个,设置村卫生室1167个,有乡村医生3161人,实现了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都有合格乡村医生的目标。

全周期保障农村群众健康

优服务

近日,南昌县莲塘镇墨山村卫生室外排着长长的队伍,该村许多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的老人陆续来到这里体检。乡村医生陈海和来自莲塘镇卫生院的同事们忙着为这些老人量血压、测血糖……

“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是我国医改的要求,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如今,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的乡镇卫生院、90%以上的乡村医生都参与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383个,并与全市280万余名常住居民进行了签约,其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5%左右。

墨山村村民孙海英的妻子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白内障,老两口都行动不便,上门服务便成了乡村医生陈海的日常工作。每次去老人家里,陈海都耐心为他们测量血压、血糖,并反复叮嘱饮食上的禁忌、按时服药。

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患者有小病和慢性病坐在家中就能得到医治,即使是没有病,医生也可以上门进行预先检查,既节省了群众往返等就医成本,同时又能帮助群众得到及时治疗,防止小病拖成大病。

在南昌,农村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用“1+1+1”团队服务模式,即由乡镇卫生院医生、护士以及乡村医生共同组建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由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护士对乡村医生提供技术支持,按照协议,为村里的重点服务对象提供综合、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乡村医生在农村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日常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为此,我市加强乡村医生团队建设,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在落实在岗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1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的基础上,2018年起,我市持续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开展骨干乡村医生培训和乡村医生短期培训,每年安排骨干乡村医生到市、县公立医院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按年度对所有乡村医生进行基本公卫、常见病中医诊疗技术轮流培训,不断提高其医疗水平。

同时,强化日常执业管理,对部分暂时没有乡村医生的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安排医务人员进行坐诊或开展定期巡诊,确保村卫生室正常运转,并在村卫生室张贴公告医生联系方式、巡诊时间等内容,方便农村群众寻求医疗健康服务。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乡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在新《意见》的指导下,继续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智能化、数字化应用逐步普及,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通过大力推进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聘用管理、加强村医订单定向培养、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等措施,不断发展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力争打造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乡村医生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抓队伍

稳步推进乡村医生队伍发展

乡村振兴,健康是“基”,而乡村医生是活跃于农村地区的卫生“守门员”,在乡镇医疗服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村医队伍不可或缺。曾经,乡村医生这些最贴近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面临人员流失严重、服务能力弱化、后续力量不足的尴尬,成为村卫生室建设的瓶颈。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保障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创新,完善政策措施,持续解决村医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能力不强等问题,着力在转变村医身份、健全多渠道补偿机制上打出了一整套“组合拳”,让乡村医生从穿“草鞋”到穿“皮鞋”,逐步使整个队伍从“游击队”变为了“正规军”。

——开展了村卫生室定向医学生培养。2016年起,我市组织开展了村卫生室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共组织456名村卫生室定向医学生到南昌市卫生学校就读,毕业后按照“村来村去”的原则,回到生源推荐的村卫生室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承担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目前已有368人毕业后加入乡村医生队伍。

——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中安排40%的比例给乡村医生,并按照绩效考核的情况落实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发放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生活补贴。对全市年满60周岁、从医满20周年的乡村医生发放养老保障生活补贴,其中在岗未退出的按年人均960元的标准发放,离岗退出的按年人均3600元的标准发放。

——发放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按照省级财政年人均1800元、县区财政配套3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

——发放基本药物制度补助。村卫生室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后,省、县级财政给予乡村医生年人均3000元基本药物补助,市级财政按照每人每年1800元的标准增加了奖励性补助。

——落实医保门诊统筹补偿政策。将原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为9元/人次,由患者自付1元,其余8元由患者所参加的医保统筹基金支付。据估算,我市乡村医生的多渠道补偿已达到人均3万元/年。

——落实基层医责险投保补助。为化解乡村医生执业过程中出现的医疗风险,统一组织全市乡村医生投保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责任保险,乡村医生参保费用(年均270元左右)的60%由市、县财政予以补助。

同时,我市鼓励各县区积极探索乡村医生按照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使乡村医生老有所养,解决其后顾之忧。

关键词: 乡村医生 医疗卫生 家庭医生

相关阅读